【儀器網 時事聚焦】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獲得者名單,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卻有著一個共同點——為中華民族崛起竭盡全力。而在備受關注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名單中,袁隆平、屠呦呦、于敏等各領域科研學者的名字更是在讀者心中烙下了一段段值得人們歡呼雀躍的歷史。
長久以來,科研和教育始終是中華民族發(fā)展道路上的著重點,“科研使國力強盛、教育是民族強大”,更何況,自主科研對于中華民族有著非本尋常的意義。
電影《橫空出世》中,以鄧稼先為原型的陸光達曾有過這么一句臺詞:“我泱泱中華,絕不寄人籬下,不食嗟來之食!”電影作為一種囊括了文學、音樂等多種元素的藝術形式,往往能從人物情感出發(fā),更好的表現出一個時代、一段歷史的特色——陸光達的這句話或者是藝術加工潤色后的產物,但是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在那個中華民族急于崛起卻孤立無援的時代,愛國有志之士對于“知識就是力量”的追求,以及骨子里對于中華民族的那份自豪與自信。
學過近代史的人都應該有所了解,中國是五個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后一個掌握核武器的,而這恰恰反映了那個年代科研的不易——隱姓埋名、缺少技術資源、時間緊迫,但是結果卻是喜人的——我們做到了。
而這份情懷、這份科研創(chuàng)新精神、這份國家自豪又持續(xù)了多久?我想只能回答“很久”。事實上,《橫空出世》是一部1999年上映的電影,當時,中國即將步入千禧年,社會各方面都處于高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說是“巨龍騰飛”之時也不為過。在這面向嶄新一代的時刻,重提“兩彈一星”的歷史,讓多少華夏子女心中的愛國情懷產生了共鳴,拋頭顱灑熱血,于是到了21世紀,航天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飛得更遠、看得更廣;自主研發(fā)的潛水艇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海——國人在科研上投入的心血,換來的是一件件讓人們歡呼雀躍的成果。
但是,一切并非都那么美好。國家強大了,安逸的環(huán)境卻滋生了不少濫竽充數的“國產”企業(yè),他們技術是花重金借來的、設備是從別人那邊買來的、研究資料是直接用別人的,手上沒有核心技術,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研部門,明明只是生產了一個外殼、貼了一個商標,就標榜自己的儀器產品是“自主研發(fā)”、是“世界前列”,而后落得無人問津后銷聲匿跡不說,還敗壞了國產的名聲。
事實上,國產科研制造業(yè)從來不乏真正的自主創(chuàng)新,盡管就這個領域來說,“Made in China”在市場上的認知度仍然存在爭議,但是確實有不少真正意義上中國制造出現在了的大舞臺上。
如今的局勢我想小編不多說大家也知道,但是我們感覺害怕了嗎?沒有!因為我們強大了,我們有自己的實力??v然網上“崇洋媚外”“盲目自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更多的是理性愛國的公民。為國家科研奮斗的,更多的是有民族自信的有志之士。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